当页游广告与港片明星相遇,我表示尊重

天天RPG2019-05-21 19:22:531284

最近你可能会看到一则广告,长年混迹B站鬼畜区的刘醒再次顶撞上司,但这次两人斗嘴的内容却和警署工作无关。


他们玩起了《传奇》,团员刘醒没独吞装备,把“屠龙刀”、“分身术”ROLL给了团员,城主梁非凡大怒,“那你现在很了不起了?你想怎样就怎样,我这个城主的位置也给你好不好?”



带着TVB港剧浓重的粤语,刘醒先依职场规矩喊了声“报告非凡哥”,接着开怼,“不用你给,今晚我就带帮兄弟去抢你的城”,最后重复强调鬼畜金句,“吔屎啦!梁非凡!今晚我就踢爆你的城!”



这只是其中一段。在另一则广告中,刘醒依然是8、90年代的港片着装,张口就是一句有剧本的自嘲,“大哥是不是没钱呀(所以才来玩这款游戏)?暗指了另一位很有声望的香港同行。



下一个出场的是许绍雄。或许你无法根据他的真名对号入座,但看到他出现在镜头前,你可能会立马想起《暗战》和《使徒行者》的画面。广告中,许绍雄依然带着他经典的“脱发”和“外露的白色衣袖”等标签,坐于一帮前辈之中,语气沉稳而老练,“这个游戏很多明星玩的……玩一下不就知道了。”



尽管念着心口不一的台词,但你可能依然不会对他们生出厌恶。更多的,你只是觉得徒增笑点,脑海中闪过一丝8、90年代港片的镜头,想起那些枪战,动作戏,和当时陪你看这些镜头的人,然后不拖泥带水地,叉掉网站。


这些曾引导一代人观影审美和着装流行风向的港片演员,如今已大多到了退居幕后的年龄。而曾经在好莱坞浪潮下巍然屹立的港片,也已式微。当我在网上检索近两年上映的港片时,弹出的标题时常带有“复兴”、“逆袭”和“最后的骄傲”,这些倔强的字样。



《传奇》类游戏选择港片演员来代言不是没有依据。从受众上来说,两者确实存在大量交集。



港片的黄金年代,约莫在1990年-2000年间。百度指数显示,如今在网上检索“港片”关键词的用户,30~39岁的占了53%,40~49岁的用户,也有相当的比例。



如果再精确一些,比如将关键词设为“监狱风云”和“赌神”,检索用户的年龄分布也大抵与“港片”相同。其中,集中在30~39岁的用户会更多,能达到6成左右。


关键词“传奇”的检索人群,年龄分布也呈现偏高龄的走势。约半数用户位于30~39岁区间,40~49岁用户占比接近三成,远超90后。



无论是“传奇”还是“港片”,一定程度上,它们都在不可避免地,被动地与情怀挂钩。前者曾以一记舶来品身份在中国创造了财富神话,后者则产生了一个个夹杂在“阿Sir”、“黑帮”和“金庸”等滤镜中的集体回忆。



回想一下近几年“传奇”广告的发展历程,你会发现,代言人从最初的港片特色配角,如大B哥等人,已经逐渐成了“张家辉”、“古天乐”和“成龙”等影帝级人物。从相关公司公布的财报来看,这些花花绿绿的广告也确实卓有成效。



除了受众与时间线上的重合。“港片”与“传奇”还有一处巧妙的关联。那就是无一例外的,它们描绘地都是一种贴近人类社会体系、关乎生存的东西。


“传奇”成功的原因有很多。其中最常被提及的,是它在玩家间以金钱构建起的一种受制于人的关系。体现地比较直白的一点,即是它的模型,也即外观,与角色能力值强相关。



港片不乏《新龙门客栈》和《赌神》这种过于艺术渲染,凸显个人英雄主义,略带玄幻色彩的大片。但也不缺像《古惑仔》和《警察故事》这类刻画真实,毫不讳避暴力和代价的个人命运挣扎。



在2002年上映的《无间道》中,视野则更集中地聚焦在了人物矛盾之间,并且有意加重了个人心理浮动的特写。落点不再是帮派和大场面,人物也并非一概而论地符号化。


港片中的一名阿Sir,可以在《警察故事》中翻江倒海,也可以在《逃学威龙》中游戏人生。但最后他留给大众印象最深的,可能还是那个辗转于不同身份,始终无法将挂念之人推离内心的市井形象。



最近几年,有多部港片在电影院重映。14年重映的《大话西游》票房轻松过亿,17年重映的《英雄本色》也在3天内突破了2000万票房。相较于成本低廉的“重映”来说,这些收获已颇为丰富。


而这些港片背后的基因,成龙,许绍雄,黎耀祥,古天乐,张家辉,陈小春,林子聪等人,也大多生活富裕,事业有成,社会形象牢固。面对曾经某段时间刷屏的“我是渣渣辉”和“古天乐绿了”,玩家的槽点也只是落在“普通话发音”和“游戏质量”等方面。



就像“传奇”广告的受众,他们寻求的可能只是一种熟悉、易懂的消磨方式。对于他们来说,游戏早已不是生活的中心,他们也没有精力和心气钻研一款更流行,系统更复杂的对抗类游戏。


租一张VCD和在烟味缭绕的网吧内开着大头显示器砍怪升级,是他们曾经的浪漫。



至今,也从未变过。


收藏